教书是修德是送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9-06浏览次数:1579

 

源:湖北日

幕阜山深处,通山大路乡,杨城、半洞庄、龙岭三个小学教学点,杨敦福在这里耕耘了28个春秋也收获了无数的信任和感动。

自强;

要给学生一瓢水

我就得有一桶水

19679月,杨敦福出生在通山贫困、偏僻的小山村——界水岭。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这是杨敦福儿时的全部记忆,他一直梦想走出大山。

命运弄人。他在中考前一个月突患急性髋关节炎,落下残疾。再次中考,他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阳新师范。然而,双目高度近视(1500度),腿脚不便,他走出深山的梦破碎了。

1985年春,杨城小学缺一名民办教师,村里动员杨敦福去试试。“能被录用,很满足、很兴奋。”他说,“我没走出大山,但我要让更多的山里娃走出大山。”

2002年,全县招考,杨敦福成绩优异,从民办教师成为正式教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杨敦福身残志坚,先后参加中师函授、大专函授以及各类培训。记不清多少次了,他教的班级在全乡抽考中名列前茅。

记者问杨敦福:“一天那么多节课,身体受得了吗?”“没问题。一上讲台,我就浑身是劲。”

自勉;

稚子无知需训诰

蒙师有责要钧陶

杨城、半洞庄、龙岭教学点都属吴田小学(联校),校长宋正家告诉记者:1985年,杨敦福月工资18元,当时算上村里给的补助,一个月最多40元。2006年每月能拿到518元,现在有一千多了。“尽管收入低,杨敦福从未向学校提过要求。”

1999年,一个在县城做水泥生意的远房亲戚邀杨敦福加盟,他婉拒了对方的好意。“看着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我就离不开,吃再多苦都值。”他说。

在龙岭教学点,他既是教师,还是保姆。接送学生上学、放学,给上一年级的孩子擦鼻涕、擦屁股,给住得远的孩子免费做午饭。教室旁的一间房,是杨敦福的办公室,也是他的卧室和厨房。窗边,一个单眼灶、一口锅、一瓶油、一罐盐、几副碗筷,这是杨敦福的全部厨具、餐具、佐料。

杨敦福生活节俭、清苦,长期守在教学点,早晚煮面条果腹,一斤油吃一个月,一个学期吃两斤盐……是什么支撑着他坚守了28年,而且还在继续坚守?他回答,自己的梦没实现,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教师,神圣!我作了一副对联自勉——稚子无知需训诰,蒙师有责要钧陶。”

自足;

孩子们有出息

是对我最大的奖赏

杨敦福认为,教书就是自己修德、给人送福。

有一天,一年级学生严沾广切橙子时不慎切断左手食指。当时还没有村村通公路,杨敦福一边派人通知家长,一边背起孩子往县医院赶,到界水岭后,他找路边小卖部借钱,租车前往县医院,等孩子的爷爷赶到时,手术已顺利完成。

也就在当天,杨敦福的妻子急性肠炎发作,是邻居用担架抬到县医院。杨敦福救完学生回校才得知此事,重返县医院后,看着虚弱的妻子泪流满面。

回忆起这一幕,杨敦福有些哽咽:我们这里被称为“小九宫山”,海拔大都处于8001200之间,人均三分地,妻子一直在家务农。“她身体不好,肺气肿、肾结石,可家里全靠她撑着。我对他关心太少,亏欠她太多。”

就是这样一个清贫之家,杨敦福还不断从工资里抠出钱来资助贫困学生。他把一颗火热的心交给了学生,也换得了学生的真心。杨城、龙岭、半洞庄的孩子每当见到他时,隔着老远就喊:“福老师!福老师!”那脆生生的亲热劲,让杨敦福觉得如同喝了清甜的山泉。

张文魁,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襄阳市工作;程小军,三峡大学毕业后,在桂林市工作……杨敦福一连说出了十几名学生,至今,他们都还和福老师保持着联系。“孩子们有出息,就是对我的最高奖赏。”提起这些学生,杨敦福的眼睛再次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