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教育

发布者:admin_rsc发布时间:2023-10-16浏览次数: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这一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培养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的高度重视,为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塑工匠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深刻阐明了工匠精神源于劳动实践的精神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职业教育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必须立足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以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基础为出发点,教育引导学生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学习和工作的全过程。

工匠精神是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高职教育要秉持以文化人的理念,将弘扬工匠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紧密结合,将职业道德、匠心品格、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办学理念和目标,将践行工匠精神贯穿于管理、教学、实习等各个环节,增进对工匠精神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工匠精神,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工匠精神是提升制造强国核心竞争力的力量源泉。当今世界正在进入“工业4.0”时代,高职教育要适应产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以工匠精神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教育引导学生献身制造强国事业,勇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立志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建成技能型社会、实现科技强国梦奠定坚实的后备基础。

当前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缺失的成因剖析

躬身工匠事业的社会认同感和职业荣誉感不强。不少地方和单位工匠精神培育多停留在空谈理论,缺乏政策制度的有效变革、评价标准的刚性扭转、培育主体的利益保障。对职业技术工作者还存在偏见和歧视,工匠容易被设定为缺少高端技术、收入水平不高的人群。这些因素也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落户、表彰、晋升等切身利益上遭受歧视,缺乏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导向存在偏移错位倾向。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还不够健全,市场上粗制滥造、制假售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屡禁不止。职业院校还存在培育工匠精神的定力不够,刻意迎合市场,选设热门专业,忽视专注敬业的长远培养;不少学生存在“上高职求文凭、学技术谋出路”的想法,缺乏长远的职业追求和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

工匠精神实践锻造缺乏合力和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工匠精神的培育是短期难以见效的长远工作,容易成为各责任主体忽略的建设“盲区”。政府、校企、师生对工匠精神的共育共建不够,校企合作的双方利益诉求缺乏有效结合点,对学生实习实训缺乏共同参与、紧密互动;高职教师队伍实践经历整体还不够丰富,相应的对口培训渠道和频次不够多。

挖掘内外资源形成培育特色和优势不够。高职院校挖掘属地红色资源培育工匠精神还有较大空间;聚力打造知名专精特新的工匠技能平台和载体还需持续发力;企业员工、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蕴藏的专业技能优势和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培塑路径

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是改革学科招生模式。逐步扩大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重,建立完善职业技能竞赛优秀选手免试入学、注册升学制度,畅通职业发展通道。针对扩招生源,实施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二是优化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知识+技能”的入学考试评价方法,增设必要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测试考核。建立完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允许学生实践活动取得的经验积累和学习能力、技能水平提升折算为相应的学分。提高质量认证标准,依法严厉打击粗制滥造行为和假冒伪劣产品。三是创新工匠培育激励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允许企业培训支出、实习报酬税前抵扣;高职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等方面应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注重夯实工匠精神的培育根基。一是聚焦“执事敬”品格立德树人。针对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不思进取的懈怠情绪、参差不齐的评价标准、“就业第一”的功利观念、“完成任务”的教学心态,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课堂主渠道、企业课堂主阵地、社会课堂主战场的作用,对学生开展专业、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推进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围绕“双师型”核心强能善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招录应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选拔,每年组织高职教师至少1个月的实训,开展5年一周期的专业轮训。三是锚定“工匠梦”目标夯基固本。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工匠观。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培育。一是开展技术合作培养。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依照企业需求量身定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学研共同体、协同创新中心等合作载体建设。二是结合基地实训践行。推进跨企业培训中心、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成立乡村振兴学院、校企协同共建产业学院,深入开展“人才培养直通农村”教育教学。三是依托职教集团共育。深入开展合作育人、合作创新、合作服务,联手开发和培养行业高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落实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乡村工匠培育计划等方案,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工匠队伍。

依托平台载体打造“术业专攻”的特色优势。一是构建敬业奉献、专注坚守的工匠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工匠文化和新时代劳模精神,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师徒结对仪式、大国工匠事迹宣传橱窗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二是创设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培育载体。深入开展“工匠名师传帮带”“劳模校园大宣讲”、世界青年技能日等活动,端正师生热爱工匠、争当工匠的价值追求;以“校级、市级、国家级”三级技能竞赛为平台,激励学生攀登高精尖的工匠高度。三是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培育平台。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率先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浙江华东云网络安全中心、安恒信息等企业联合组建亚运卫士班,共育“白帽黑客”,守卫“第五疆域”,取得初步成效。

(作者系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 | 本文刊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3年6月